试想一下,不需要种地,也不需要绿色植物,以太阳光、水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在工厂里就可以像植物一样生产出源源不断的淀粉......是不是很神奇?
这看似遥不可及的一幕,真实地发生在实验里——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与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院内外研究团队联合攻关,首次在实验室中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也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转向工业作坊成为可能。相关科学研究成果24日在国际期刊《Science》在线发表。
科研团队乔婧科研助理、蔡韬副研究员、马延和研究员、朱蕾蕾研究员、孙红兵科研助理(从左至右)在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实验室合影(9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金立旺摄
网友热评我国科学家不声不响地搞了一个大新闻,还是一个诺奖级别的突破!让中国科学家突破人工合成淀粉技术这一话题也迅速冲上热搜,微博网友们更是兴奋地炸开了锅。
“历史性突破,这是一场革命。”
“饭碗端的更牢实了!!!!”
“按照目前技术参数,理论上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相当于我国5亩玉米地的年产淀粉量。”“这个太好了!希望赶紧能实现应用!”
为什么要尝试人工合成淀粉?淀粉由许多葡萄糖单元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是粮食的主要成分,目前主要由玉米、小麦、红薯等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产生。但自然界的淀粉合成与积累,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得多,这期间涉及60余步生化反应以及复杂的生理调控。即使是这么复杂的合成过程,理论能量转化效率也仅为2%左右。不仅如此,淀粉这种复杂的有机物,它的形成还需要耗费较长的周期种植农作物,消耗大量土地、淡水等资源等等。于是,人工合成淀粉就成了科技领域一个重大课题。业内专家称,如果未来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的系统过程成本能够降低到与农业种植相当,就具有经济可行性。这意味着将会节约90%以上的耕地和淡水资源,避免农药、化肥等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形成可持续的生物基社会,提高人类粮食安全水平。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蔡韬副研究员在实验室展示人工合成淀粉样品。中科院科技摄影联盟供图通俗点说,就是既能解决粮食危机问题又能解决碳排放问题,可谓是一箭双雕。而且“性能”还很优秀:人工步骤比植物合成约少50步,速度也从几个月快进到了几个小时,能量转化效率更是玉米的3.5倍。写在最后有不少评论说:这技术现在还面临着成本高,工业转化难等等问题,离应用还有十万八千里。但小编始终认为,这是一个从0到1的突破,它的可应用性,相信我们都能看得到。所以,只要我们在这条路上持续的走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完成工业化批量生产淀粉的事业,我们不再依赖与大量的土地种植,使得我们真正的从农耕文明走向更高的文明阶段。而且这项研究,还将为人类的太空探索提供重大的助力,再也不用考虑去火星种土豆了,建立一个淀粉生产工厂,就可以代替一个巨大的土豆农场。我们的征途,必将是星辰与大海。内容来源:艾斯科蓝
碳纳米管作丝线,用热发电顶刊PNAS推出膜科学专题,一口气10篇,一网打尽!如果存在第二种暗能量,宇宙可能会年轻10亿岁特别声明:本文发布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twfh.com/xmsb/15507.html